【资料图】
“我社交平台上的照片被人‘挂厕’了,对方发表了不少贬损我的言论。我很气愤很难过却无计可施。”来自广东江门的谭女士十分苦恼。“厕所号”是一类隔空喊话式账号,网友可以通过后台向该账号发送私信进行投稿,账号所有者再将投稿以匿名形式发出。(8月14日《法治日报》)
所谓“挂厕”,是指当事人照片、行为或言论被网友投稿至社交平台的“厕所号”,亦称“网络厕所”。由于平台投稿采取匿名制的方式,对投稿内容没有限制,导致“网络厕所”里的发言肆无忌惮,投稿内容由普通隔空喊话逐步走向激进、消极和偏激,里面充斥着如谩骂、“挂”人、冷嘲热讽、阴阳怪气、宣泄恶意等各种负面内容,如同一个脏乱的情绪厕所;从性质上看,“网络厕所”已成为恶意攻击和诽谤、侵犯隐私、散布虚假信息、煽动仇恨和暴力的网络聚集地。“挂厕”行为,不仅会对他人的名誉、身心造成巨大伤害,其带来的负面影响,带来的“后遗症”,带来的“蝴蝶效应”甚至还曾酿成自残自杀悲剧。
“挂厕”行为中,许多网友在这其中充当起“侃客”的身份,总想挖出点新问题在“厕中”标榜自己;提供平台者则当起了“睁只眼闭只眼”的木匠师傅,导致“挂厕”行为正走向不文明表达的境地。在没有约束的环境下,仅指望用户的道德自律,显然是不够的。其传播的价值取向,传播的文化品位,传播的思想意识都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。
“切除思想之肿瘤,远比剔除肌体之腐朽艰难”。“挂厕”行为“暗键伤人”,其危害远啻于虎。
没有规矩不成方圆,立下规矩方能健康成长。疏渠清源、去腐生肌,从根本上破题“挂厕”行为的“无的放矢”需要法律监管和道德提升的双轨保障。从中央网信办下发的《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》,到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、公安部起草的《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,都对治理网暴作出了明确的规范。有关部门应针对“网络厕所”的特征,要亮开监管的旗帜,立下“挂厕”的规矩,强化监管、规范管理,要求平台改变发言、投稿规则,严格落实用户实名制,为文明上网设好了“指路牌”,树好了“风向标”。同时,我们广大网友更要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,筑牢思想上的防护堤,提高法律意识,从根本上治好乱“挂厕”、乱讲话的“顽疾”,还网络空间一片朗朗晴天。
关键词: